符国群会长
(2017·杭州)
尊敬的钟晓敏校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参加今天会议的代表超过600人,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会,欢迎各位参会,感谢你们对学会工作的支持!今年的年会由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办,学院领导和许多老师、同学,为本次会议的举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今天参会的,还有多名学会顾问和前辈,他们多在80上下,年龄最长的彭星閭教师,两个月后将迎来90-华诞。这些前辈过去长期为学会服务,今天仍在关心学会的发展,我提议我们再一次响起掌声,对他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为了节省时间,我准备了一个发言稿,题目是“推动市场营销成为备受尊重的专业”。
最近,我走访了部分非985或非211高校,在与营销专业的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虽然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错,但在很多学校,选择就读营销专业的学生数呈下降之势。相比于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营销专业受到冷落。昨天,在学会召开的营销专业学科负责人会议上,也有多位代表,提到了类似的现象与困惑。
问题到底出在哪?是社会误解了我们?是社会上那些“忽悠大师”损害了我们的形象?或者是营销专业本身专业性不强,不配成为一个学科和专业?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我们将面临职业堪忧的风险。
在我看来,市场营销的专业地位毋需讨论,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在西方,金融、会计和营销是商学院的3大支柱专业,在很多美国的公立大学,营销是比金融、会计更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从国内情况看,上个世纪80年代,开设营销本科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但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是社会的强劲需求促进了该专业的成长。在未来,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还是方兴未艾的电商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无论是在金融、保险等盈利性行业,还是学校、医院、社会公用事业等非盈利性行业,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仍会不断增长。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社会不需要营销人才的问题,也不是从事营销工作不需要专门、系统知识的问题,而是,我们大学所创造和提供的知识,我们为学生所准备的技能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正是这种脱节,导致很多学生、很多家长,甚至包括部分营销专业的教师,对营销的专业性和专业地位产生不自信和怀疑。
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营销作为历史并不很长的应用性学科,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时会带来外部社会对其专业地位的质疑;二是营销专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很多高校教师是半路出家,在讲授相关课程时,可能出现“半桶水”现象,这会进一步加剧“营销知识碎片化”的社会认知。一些老师甚至在营销课程名义下,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或如何进行思辨等内容。我不是说这样的课程没有价值,相反,学生可能受益良多。问题是,如果整个营销课程体系里,主要充斥传统文化或纯心理学、纯逻辑学的内容,那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营销专业呢?三是企业营销实践所需要的,更多是“地方性知识”,即抽象理论与情境相结合的知识,而不是普适性知识,而在目前以“论文GDP”和“文章理论贡献”主导的评价体系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被迫以发表所谓的纯学术性论文为主要追求,这不仅导致对教学和学生培养的忽视,而且也导致“地方性知识”供应严重不足。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让市场营销真正成为让我们自己感到自豪,让社会充满尊敬的专业?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营销学术界同仁一起来思考,来行动,来探索。
从学会的角度,未来我们会在推动营销专业地位提升、推动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等方面发挥学术社团的影响和作用,以此回应如何让营销专业受到社会尊重的问题。首先,需要对营销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某些基本的共识。为此,我们今年组织了首届营销专业负责人会议,主要目的是推动不同层次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交流,把那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更大范围传播,使成员高校能博采众长,并逐步形成本校营销学科与营销人才培养特色。其次,需要重新审视营销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大多数高校和绝大多数老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人才培养,而不是发那些除了自己和审稿人之外谁也不看的所谓“学术论文”。为此,需要学术共同体在评价教师的优劣上摆脱唯论文论的迷途。学会去年在桂林组织了首届教学年会,反响热烈;今年的教学年会将于11月在武汉举行,欢迎关心营销教与学的各位老师去交流、分享和切磋。学会还将启动营销教师培训项目,邀请本领域公认最优秀的教师来授课和示范。再次,在营销专业知识的生产上,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迷思,形成“多元共生”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学会准备围绕特定的研究领域,形成若干研究中心,强化子领域内的学者的深度交流,以此强化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准备创建不同于目前主流学术杂志的新的学术期刊,引导更多的学者去采摘、积累鲜活的营销或市场数据,将完整的消费者和和完整的企业营销行为呈现在研究中,以此拓展研究的广度。最后,学会还将采取实质性举措,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让营销研究更接地气,让营销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企业。
学会能否在推动学科发展和学科地位提升上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有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为此,学会也将在制度建设、学会自身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更多年轻的学者在学会这个平台发挥光与热。我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营销专业和营销学科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